自今年高考以来,唐尚珺的名字似乎已经成为了热搜的常客。从601分的成绩,到对录取结果的不甘,再到华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以及网上关于是否去读大学的投票,唐尚珺的每一次动态都牵动着公众的视线。但令人欣慰的是,唐尚珺16年的高考生涯终于迎来了一个明确的结局——他决定踏上新的求学旅程。
回顾唐尚珺的高考征途,他考取过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众多名校,今年,他成功被华南师范大学的信息工程专业录取。虽然未能实现清华梦,但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国内双一流和211大学,这仍然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去向。
然而,与唐尚珺的求学之路相伴的,是无尽的争议。有人质疑他年复一年的复读是否真的是为了梦想,还是将高考作为了流量密码;有人批评他浪费教育资源,因为在一些省份,他考上又不去读,导致名额无法顺延给下一位考生。
对于唐尚珺来说,去读大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但也意味着他将面对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他出生于1989年,第一次高考时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而如今已经35岁,16年的时光似乎都困在了书桌前。在最好的年华里,他重复着复习、高考、公布成绩这几件事,仿佛周而复始的循环。
虽然唐尚珺的资质并不差,努力也足够踏实,但比起同龄人,他似乎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起同年就读的学生,他在年龄上并不占优势,脑力和体力都已经不是最适合拼高考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唐尚珺对清华的执着或许源自他对名校改变命运的信念。他出身贫寒,深知家庭的困境,因此将知识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他的坚持也带来了不少弯路。他曾有机会走进中国政法大学,但为了给患肺癌的父亲筹集治疗费用,他最终选择了复读,并因此错过了许多名校的录取机会。
此外,唐尚珺似乎忽视了“沉没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理性的人在做决定时,会考虑回报与成本的平衡,而唐尚珺可能过于执着于过去的付出,而忽视了眼前更为重要的机遇。
不过,唐尚珺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固然重要,但眼界和认知同样不可或缺。真正的人生智慧,应该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退有度。希望唐尚珺能在新的求学旅程中一帆风顺,也祝愿他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唐尚珺16年高考之路终迎大结局,命运早已写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