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12月21日快讯,在12月20日的“《财经》年度对话2024”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针对如何稳定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分享了深刻见解。
吴晓求教授(红星资本局摄)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他指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维护存量财富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稳楼市、稳股市需成为焦点。相较于流动性较差的楼市资产,资本市场上的证券化金融资产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对消费的边际效率更强。因此,稳定并发展股市变得至关重要。
中国股票市场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正确认识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二是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三是认识到市场发展的潜在流动性储备。
吴晓求强调,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风险市场。过去,对资本市场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融资层面,导致上市公司成长性的预期不足。他呼吁,应重新定位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其地位远超单纯的融资市场。
在谈到法律问题时,吴晓求认为,过去资本市场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较轻,犯罪成本较低,导致企业为了上市而造假盛行。他强调,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严刑峻法,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关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吴晓求认为,过去常提到的“质量”难以量化,且公司往往以宏大的目标为口号。在提升竞争力的框架下,制定目标应实事求是,不超越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资源能力。他认为,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
上市公司提升竞争力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应正确理解高科技企业的周期性和成长性,避免将亏损视为泡沫。二是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
只有当上市公司走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之路,企业才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此外,吴晓求还提出,市场的发展需要有潜在流动性储备,而这一机制正在逐渐形成。
央行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尤为显著。它创设了资本市场结构化的货币结构化工具,这是历史性的变化和创新。这一创新将带来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央行功能的变化,由传统走向新角色;二是资本市场运行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四边形变成五边形。央行的介入为市场提供了信心,并为流动性的储备预期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报道 编辑 邓凌瑶 (如有线索,欢迎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我们将为您提供有奖报料!)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吴晓求,高科技企业亏损未必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