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黄瑞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农业农村部畜禽资源(猪)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南京)主任。黄教授在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重要经济性状主效基因挖掘与应用,以及猪业精细化管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
黄教授主持了7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了1个国家级猪新品种,并在学术领域发表了170篇论文,出版著作20余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次,获得专利40余项。此外,黄教授还担任了多个行业重要职务,深刻推动了中国猪业种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观点内容分享
一、中国猪业的国际地位与现状
- 全球贡献与挑战
中国用6.4%的国土面积,提供了全球50%的猪肉供应,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然而,大豆等饲料原料高度依赖进口,国际市场波动对供应安全构成巨大挑战。
- 养殖模式、规模与业态全球最丰富
中国猪业养殖模式全球最丰富,主要包括全开放式猪场、半封闭隧道通风猪场、全封闭隧道通风猪场、裙楼式超大规模猪场等。尽管模式多样,但整体生产效率未达预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 种业发展有所提高但国际竞争力有限
育种体系升级,全国种猪场4400余家,核心育种猪群规模全球领先。但2023年种猪进口量7429头,出口几乎为零,种业创新能力与国际影响力亟待提升。
- 生产效率有提升但距期望值还远
每头能繁母猪年上市肉猪数及重量,生猪出栏率等指标距离期望值仍有差距,需理性定义并重视提升猪企生产效率关乎长远。
二、中国猪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 市场与结构性困境
头部猪企产能扩张迅猛,市场份额逐步集中,导致小型猪企生存空间受限。国家储备调控有限,民间存储反而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供需失衡风险加大。
- 疫病与健康管理困境
非洲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疫病依然是行业最大难题,健康管理压力巨大。疫病防控难度大,健康问题成为制约种猪育种效果和肉猪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
- 环境与成本压力
环保要求提升,成本大幅上升。尽管成本增加,投诉与监管压力依然存在,效果未达到预期。
- 种业与管理困境
种业创新受挫,肉猪生产企业受困于种业创新瓶颈。管理效率低下,精细化管理水平不足,导致资源浪费与生产效率低下。
三、重点发展路径与对策
- 提务实判断趋势
需要务实研究分析判断需求量,合理规划设定产能,科学制定企业发展规模目标。
- 提升种业竞争力
完善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猪群三级育种体系,强化自主育种能力。聚焦遗传改良,提高产仔数、缩短生长周期、改善肉质、提高饲料效率、增强抗病力。
- 加强环境治理,实现绿色发展
源头减排,选育低排放、高饲料利用率的猪种。过程优化,改进清粪、除臭、通风工艺,降低臭气排放。资源循环,推动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构建生态养殖体系。
- 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健康生产
严控关键区域,如门卫、食堂、粪污处理点等,减少交叉污染。加强健康监测与疫病防控,优化员工管理与关怀。
- 总结工艺优缺集成攻关群楼养殖
楼房养猪不应是方向但已成业态,行业人士高度重视,需要基于整个生产体系综合思考、平衡设计、合理选材、高质施工与安装,以及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体系与专业化人才队伍!
- 推动智能化与精细化管理
智能化技术,推广环境监控、精准饲喂、健康预警等自动化设备。精细化管理,加强现场巡查与管理,确保问题快速发现与解决。
- 改善猪群生活环境
优化猪舍设计,限位与开放结合,增加猪群活动空间,减少应激反应。环境调控,改善温湿度、空气质量,降低疾病风险,提升猪只健康水平。
四、总结
中国猪业在全球畜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世界最大规模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市场的使命。未来,推动种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将是中国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构建世界一流的核心育种体系,提升猪种的遗传性能和抗病能力,国内猪业将有效破解种业瓶颈,走向全球市场的前沿。
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猪业要积极响应绿色发展号召,通过创新环保技术和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低排放、低消耗的绿色生产。此外,生物安全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将决定着猪业是否能保持长期稳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管理。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释放行业潜力,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中国猪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如果您觉得这篇报告有价值,欢迎点赞、分享并评论,让更多人了解专家们的智慧成果!
“如本文涉及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并删除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黄瑞华教授展望中国猪业,可持续发展与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