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作为一种变温动物,其活动、生长与产仔皆受温度的影响。在寒冷的冬季,蝎子会进入冬眠状态,此时的最佳温度应在3-5℃之间,最高不应超过-2~7℃。当温度超过10℃时,蝎子开始苏醒并略有活动。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蝎子的活动愈发频繁,直至温度超过25℃时,其进食速度加快,生长和发育显著。当温度达到30℃以上时,蝎子的生长发育、产仔速度会进一步提升,母蝎的怀孕期会缩短,仔蝎的成活率也会相应提高。最理想的生长、发育、产仔温度为32-35℃。若能将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蝎子的怀孕期仅为95天,一只母蝎一年可产3胎,仔蝎从出生到长成成蝎只需8个月。但温度不可超过38℃,否则蝎子易脱水。因此,养蝎户应根据自身财力建造蝎房,确保蝎子所需的温度。
二、湿度
湿度对于蝎子的生长至关重要。蝎子的生存环境需要一定的湿度,通过体表吸收水分。同时,其进食及饮水也会直接获取水分。温度的高低对湿度的要求呈对应关系:温度低则湿度小,温度高则湿度大。冬眠时蝎窝内土壤的含水量应为15%。冬眠苏醒后,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到20%。当蝎子开始生长发育时,含水量可提高到25%以上。当蝎子生长发育加快时,蝎窝土壤含水量必须提高到30%以上,并且需要有清洁的饮水供其吸取。
三、饲料
蝎子的饲料主要包括各种昆虫及家畜、家禽的鲜肉等动物性饲料,以及小麦面糊、玉米面糊等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最能满足蝎子生长发育的需求,因此,可优先选择动物性饲料。然而,与蝎子长期共处的饲料是选择的关键标准之一。由于蝎子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较高,鲜肉在蝎窝内易因高温而发酵变质,这不仅会影响蝎子的生存环境,也不利于其生长。因此,人工养蝎应首选养殖、捕捉各种昆虫为饲料。可捕捉的昆虫有蛴螬、蜈蚣、鼠妇、蟋蟀、蚂蚁、蚯蚓等,但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这些昆虫难以满足蝎子的食用需求。目前最成功的方法是人工养殖地鳖虫、黄粉虫、无菌蝇等。黄粉虫不仅满足蝎子的生长需求,还能与蝎子长期共处,即使蝎子未吃完,虫仍存活,不会污染环境,因此是养虫喂蝎的最佳选择。
四、产仔
- 降低密度:当蝎子临产时,饲养密度应降低,可在瓦片之间留出一定空间,增加蝎窝的体积,以降低密度。1立方米的蝎窝母蝎容量不宜超过500只,越少仔蝎成活率越高。瓦片应有一面粗糙,一面光滑,必须将粗面朝上放置,以便于母蝎产仔和仔蝎脱皮时能抓住瓦片,提高仔蝎脱皮成活率。
- 公母要分离:当蝎子临产时,应将公母蝎及时分离饲养,有条件的可采用单穴式饲养,即一个母蝎放入一个瓶子或杯子,并放3cm厚的蝎窝垫土,以保持湿度。临产蝎的辨认方法为:孕前蝎子尾巴和背部中心线在同一条线上,怀孕后,尾巴偏移到另一侧,好像没有长在中线上。平时蝎子尾巴向上卷起,约到临产时前4天左右尾巴尖部已拖地,并活动缓慢,这时,可用手抓住尾巴将母蝎慢慢翻过身来,从母蝎肚皮下可清楚地看到白色米粒状的小蝎。
- 投足饲料:产仔期间一定要让母蝎吃饱吃好,临产期间在晚8-9点投喂,清早要将未吃完的虫子及时捡出。蝎子喜欢捕食活动力强的昆虫,原因是蝎子视力低下,主要靠超声波捕食,如虫子活动减少,蝎子就不容易捕到。虫子活动生长的温度低于蝎子5-10℃,刚放入蝎窝内的虫子因忍受不了高温,活动加快,正适宜于蝎子捕食。次日清晨,虫子经过长时间高温和憋闷,活动大大降低,已不适合蝎子采食,应及时检出。
- 给足饮水:母蝎临产期,应给投喂蝎子的黄粉虫多喂新鲜菜叶,让蝎子吃含水量大的虫子,以增加体内含水量。同时,将无毒的海绵蘸少许水,以不滴落为宜,放入蝎池或瓶中,让母蝎补充体内水分。
- 母、仔适时分离:为了使仔蝎成活率提高,母蝎应在产仔后10天左右及时分离,可以使母蝎早日恢复元气,在18天左右的发情期中早日怀仔,同时也避免了仔蝎褐残食。
- 产仔环境:产仔期间环境要安静,要防噪音和振动。
五、注意事项
- 蝎房应建造在远离铁路、公路、工厂和有强烈噪音的地方。
- 蝎房严禁建造在经常使用农药化肥和有空气污染的地方。
更多养殖技术、创业指南请参看养殖一点通手机版或关注微信号公众号:yangzhiuu。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蝎子养殖五大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