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人工养殖技术全攻略

蚯蚓人工养殖技术全攻略

沿新峰 2025-01-03 未命名 604 次浏览 0个评论

蚯蚓,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其生活、发育与生殖却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种类的蚯蚓,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各有差异。

  1. 温度 蚯蚓的活动、生长、呼吸与生殖都受温度影响,尤其温度对生殖影响显著。适宜的温度是蚯蚓生存的关键,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可能对蚯蚓造成不利影响。
  2. 湿度 蚯蚓通过皮肤上的气孔进行呼吸,因此其躯体需要经常处于湿润状态。蚯蚓体内的水分约占其体重的75%~90%,这意味着蚯蚓必须栖息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过于潮湿的环境也可能堵塞气孔,导致蚯蚓窒息。
  3. 酸碱度 蚯蚓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无法生存,但对弱酸、弱碱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有的蚯蚓能在pH值4的条件下生息,但多数适宜于中性土壤。例如,嗜好腐殖环境的条纹蚯蚓生息的pH值范围为pH5~8。调节pH值的中和物质包括碱性中和剂、碳酸钙和酸性中和剂、有机酸(如醋酸、柠檬酸)。
  4. 光线 蚯蚓没有眼睛,只在表皮、皮层和口前叶这些区域有类似晶体结构的感光细胞。蚯蚓是夜行动物,对光线较为敏感。因此,饲养棚需要遮光,避免日光直射。蚯蚓对不同波长光有不同反应,蓝光对它有刺激,红光则无反应,紫外光对其有害。通常,蚯蚓要求在100勒克斯暗光下养殖。

(二)养殖方法

  1. 土法养殖 (1)土沟养殖:通常在近鸡舍、背阴潮湿、土质肥沃的地方挖一养殖沟,沟宽1米,深60~80厘米,长度不定。在沟底先铺上5厘米厚的猪粪、鸡粪,再铺5厘米厚的切碎的青草和废弃菜叶,再铺约3厘米厚的肥土,然后每平方米放20~40条性成熟的大蚯蚓,最后上总覆盖土约3~5厘米厚,沟上用苇席遮盖好。时间在4月中旬至9月中旬均可繁殖,以5~8月繁殖最快。 (2)木箱、缸、盆繁殖:用废木料(锯屑、树皮)混合一些土铺在养殖床上,床上覆盖潮湿粗麻布或毯子,因为蚯蚓喜欢暗地里进食。培养温度一般为23℃,需要潮湿一些。在缅甸,用竹片或木板制成四方形木箱进行养殖,箱中土壤需拌以牛粪、鸡粪、腐殖土、谷壳和腐烂的农作物叶子,经过配制后的培养基经常浇水以保持潮湿。 (3)养殖池繁殖:在地下造一个贮存有机物的池子,把造纸厂、食品厂等排出的有机废料,混入廉价酵母发酵液送进养殖池。养殖池底部设有集液槽,收集渗出的废液,将废液喷洒在养殖池的表层,使养殖池保持湿润。池温控制在15~30度。 (4)堆肥养殖:畜禽粪便、枯烂杂草等经发酵腐熟后,夹于热土层里,堆积高度为20~40厘米,把蚓种放入或选蚯蚓较多的地方诱引,一般堆集24~48小时后可诱到每平方米120~200条,10天后体重可增加60%~100%,生殖带发达,产卵明显增多。

  2. 工厂化养殖 (1)棚式养殖法:用混凝土做壁,形成上下数层的养殖棚。养殖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由设备的换气孔和洒水装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把酒糟、纸浆和含有大量动物蛋白质的鱼残渣、谷类、麸皮等腐殖质混合,然后铺在养殖槽内。 (2)通气加温法养殖:用食品残渣、农产品和畜产品废弃物等作为蚯蚓的饲料,在土壤中埋设许多有细孔的管子,缓缓通气。全年保持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冬季低温时,可用电热法保持土壤适宜温度。 (3)塑料棚养殖:在日本,常用跨度为6米,长为30米的拱型塑料大棚,两边为2米的饲养区,中间2米为通道。地面为水泥,就地靠墙,堆放成半拱型。在较大规模饲养条件下,可以把8个塑料大棚并排盖在一起,便于管理,节省人工。 (4)室内多层式(利用工厂余热加温)养殖:在室内建成多层式加温床,床内铺以调制的饵料,然后将红蚓(爱胜蚓)放入,内保持20度左右,饵料含水量保持65%~80%。

(三)蚯蚓养殖的注意事项

  1. 防天敌:蚯蚓的天敌主要有禽鸟、鼠、蛇、青蛙、蟾蜍、壁虱、蚂蚁、蚂蝗、蜈蚣、苍蝇、甲虫等。
  2. 防毒:饲料中未发酵过的蛋白质易变酸产生气体,使土壤酸度增大,导致蚯蚓死亡。因此,对残剩的饲料要及时清除,保持饲养床的卫生。
  3. 防逃:在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不适合,或密度过大时,会引起蚯蚓逃跑。
  4. 定期清除蚓粪:当食饵全部粪化时应及时清除,可减少饵床堆肥物,防止生活环境污染,同时蚓粪可作为副产品,应加以收集。
  5. 饲用蚓:作为饲用蚓,应防止能引起猪、禽传染病,蚯蚓可作为病原体的中间宿主,应注意防止病原体侵入养殖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蚯蚓人工养殖技术全攻略》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0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