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洪翰明 2025-01-09 未命名 999 次浏览 0个评论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特约主持 江苏 吴应海 陕西 田宗昌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遗节日的中国节日。端午节民俗因地而异,丰富多彩。但不管各地人过端午节的方式有何不同,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循着扑鼻的粽香,走向端午,走近源远流长的端午文化吧!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文化长廊//

名家笔下不一样的端午

■钱国宏

在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眼里,端午节是思念的节日。端午,让他想起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他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写道: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儿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端午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焕发出的可能还有另一种色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抗战期间迁居重庆,在友人家过端午节时,就写下了《七律·端午》一诗:

端午偏逢风雨狂,

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

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

无钱买酒卖文章。

前年此会鱼三尺,

不似今朝豆味香。

全诗以端午为题,写出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家对端午节的理解,突出了作家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深厚友情的珍视。

端午节拥有很多独特的风俗,在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笔下,这些风俗,尤其是赛龙舟这一节日习俗,得到了具体的诠释。在《端午日》一文中,沈从文生动形象、真实具体地描写了湘西地区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段文字把赛龙舟的紧张、热闹场面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为读者呈了一幅“端午风俗图”。

包粽子和包香包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著名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一文中,就记录富有童趣色彩的丝线缠粽子和包香包: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串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纽襻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

迟子建在《故乡的吃食》中写道: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

插柳枝、挂艾蒿、包粽子,故乡的端午习俗让作者满怀眷恋之情。

在作家苏童的笔下,端午节则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厚重的亲情。他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写道:

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画舟纵横湖水滨,粉丝角黍斗时新。”在作家们的笔下,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和乡土的眷恋。

(选自2023年6月21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文心品鉴】

该文主要写端午习俗。作者精选了多位名家作品中叙写端午节的片段,把一幅幅“端午风俗画”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汪曾祺笔下,高邮人端午节是要挂“鸭蛋络子”并吃咸鸭蛋的,那洁白的蛋白,冒油的蛋黄,想一想就让人垂涎;老舍则用一首诗,描写了抗战时期人们过端午节的情形,令人印象深刻;沈从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湘西人全城出动观赛龙舟的盛况,令人如临其境;而林海音、迟子建、苏童都不约而同地写了包粽子,虽然包法可能不同,与粽子相关的习俗可能也有所不同,但留在唇赤间诱人的粽香却是相同的。

【写作借鉴】

全文采用了“分—总”结构,开篇直接入题,最后总结收尾。全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或引用,或议论,既原汁原味展示了名家的文字,又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乡情、亲情、爱国情,悄然拨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诗词中的端午节

■孟 扬 曹怡晴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仲夏时节,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等,它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一样,都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端午,是一个盛产诗词的节日。透过那些隽永的文字,我们能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端午的习俗与精神内涵是如何世代传递、至今不辍的。

食粽子是端午习俗中的重要部分,陆游诗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就已出现。据记载,历史最悠久的粽子是蜂蜜凉粽子;到了宋朝,民间开始出现有蜜饯放于其中的“蜜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逐渐出现芦苇叶,粽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到了清朝,粽子最终成为今天的模样。

端午岂止粽飘香,赛龙舟也是端午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唐代诗人卢肇《竞渡诗》写得热闹:在击鼓声中,人们划动雕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岸上观看的人们齐声欢呼,声音冲破云霄,浪花和飞鸟欢快地跳跃着——“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最妙的是,心中默默支持的龙舟向终点冲去——“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时节正值仲夏,高温、潮湿,人们在这一段时间往往有驱虫、强身的诉求。文天祥在诗中提及:“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端午这天,人们采艾草悬于门上,把菖蒲做成宝剑形挂在屋檐下,有驱虫灭蚊之功效。

一个传统节日,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点雄黄、吟诗词……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创造出许许多多动人有趣的习俗。“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些习俗,与寄托于端午的家国情怀一道,穿越时空,如今仍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选自2023年6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佳作展厅//

想念外婆的端午节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 张浩扬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趁着假期回老家看望外婆,并吃上她亲手包的我最爱吃的豆沙馅的粽子,咬开一口,嘴里是满满的爱的味道……

今年的端午节有点儿遗憾,因为功课紧张,无暇回外婆家了。看着街边诱人的绿皮粽子,思绪渐渐飘远,仿佛又回到令人回味的童年。

我是由外婆一手带大的,直到上小学。依稀记得那些年,每到端午节,外婆就准备好五色丝线,将它们捻搓成一条条花花绳。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丝线在外婆粗糙的手中灵活地翻滚着,跳跃着,最终成为阳光下一条条耀眼夺目的“彩虹”,我惊叹不已。

在我的印象中,外婆的一双手是很灵巧的,好像就没有她不会做的东西。

端午节前,外婆不但会为全家准备好涂抹上雄黄药粉的辟邪花花绳,而且会缝制一些装有雄黄粉的大大小小的香包。这些香包除了给我们佩戴,外婆还会送给街坊邻居家的小朋友,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端午节那天早上,睡梦中的我被一阵淡淡的香味儿唤醒了。睁开眼,我看到自己的手腕上和脚脖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外婆系上了花花绳,枕头边还放着香包。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身上被蚊子叮了很多小红包,外婆就用红棉绸布给我做了一串小辣椒香包和四串指甲盖大小的小草莓香包。香包上面用金银丝线镶了边,一颗颗鲜艳的红果实用五彩缤纷的花花绳串起来,分别戴在我的脖子上、手腕上和脚脖上,以驱避蚊虫。神奇的是,戴上这些香包后,蚊虫们都躲得远远的,再没叮过我,我身上的小红包也很快好了。

“五月人倍忙”,在北方,端午正值麦收季节。外婆也闲不住,她在给地里干活儿的外公送饭回来时,总不忘采割一些艾草,用麦秆扎成一小束一小束的,挂在大门两旁和每个房间的门口。外婆说,蚊虫害怕艾草的味道,就不会进屋了。

端午少不了吃粽子。外婆包的豆沙馅粽子是我最爱吃的,糯米的清香黏软,豆沙的香甜软糯,咬一口,满是幸福的味道。想到这里,没出息的我竟然流出了哈喇子。

真期待下个端午节快点儿到来,我要去看我的外婆,吃她亲手包的豆沙馅粽子,戴她为我精心制作的香包和花花绳。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佳作凝眸】

作者对外婆、对端午怀有深深的情感,因而笔下的文字才细腻真切。文章看似在写端午节,实际上外婆才是重要的角色。做花花绳的心灵手巧,分发香包的古道热肠,给在地里干活儿的外公送饭回来的路上采摘艾草的勤劳,做出的粽子的美味可口,这些无不丰满了外婆的形象。除此,文章还散发着浓浓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息,说明作者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本文标题:《粽香飘溢,共赏端午读写风采》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